石刻藝術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尤其是魏唐時期,隨著佛教的日益興盛,石刻藝術也隨之大放異彩。龍門石窟,地處中原腹地,兩山對峙,伊水中流,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伊始,便大規(guī)模的在此開窟造像,歷經(jīng)西魏、東魏、北齊、隋、唐等朝代的營造,在這里形成了南北長達一公里、具有兩千余座窟龕和十萬余尊造像的石窟遺存。龍門石窟藝術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,特別是雕刻、繪畫、書法、建筑、服飾、樂舞、圖案紋樣以及歷朝歷代社會風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珍貴資料。
北魏時期的石刻造像是龍門石窟中雕刻藝術的典范,有神態(tài)各異、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,如佛、菩薩、弟子和護法諸天等;有主題突出,刀法嫻熟的佛傳浮雕;有構圖繁富,優(yōu)美精致的裝飾紋樣,美輪美奐,琳瑯滿目。在雕造技藝上,繼承和發(fā)展了早期雕刻技藝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,又吸取和融合了中原文化的有益成份,創(chuàng)造出獨具特色的龍門風格,在我國雕刻藝術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。
“北魏造像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微笑,佛的微笑給人一種深邃之感,于寧靜之中透出百般慈愛,眼神之中流露出無盡的溫和與清秀,把佛教中的圣潔肅穆、慈悲仁懷表現(xiàn)的淋漓盡致。”
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王朝。它國力強盛,經(jīng)濟繁榮,文化燦爛,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發(fā)展史上的最高峰。龍門石窟中的唐代造像精美、俊逸,佛像身軀豐滿挺秀,衣紋疏朗流暢。在追求立體造型的同時,又融合了外來文化的精華,把傳統(tǒng)的線條和裝飾性的藝術手法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,使具有中國風格的造像藝術達到空前鼎盛。
“這張豐腴秀美的臉龐,這雙奪人心魄的眼睛,這副雍容大度的氣派,使至今每個第一次站到她面前的人,都會在霎那間被震撼。這尊舉世聞名的巨大佛像,而今幾乎成為中國佛教藝術乃至東方文明的象征?!?br />
然而,據(jù)專家們考證,她的鼻子是典型的古希臘雕法,遠隔重洋的東西方,就有如此異曲同工之妙。盧舍那以君臨一切的氣派端坐在這里,她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峰巔。她那神秘的,若有所思的微笑,仿佛正是一個決不拒絕外來文化的民族在自信地微笑,這就是盛唐氣象。”----CCTV紀錄片《河殤》
在龍門石窟眾多唐代精美石刻造像中,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無疑是公認最具代表性的佛像,無論是在教科書、代表國家的形象宣傳片、紀念郵票、亦或是中國公民的護照上...都有這尊大佛的身影,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也成為中華文明的符號與標志,她無與倫比的美好深深鐫刻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。
除了規(guī)模宏大、氣勢磅礴的大型造像外,龍門石窟還擁有著眾多的石雕壁畫,古代工匠運用高超的技藝,以行云流水般涌動的線條語言和多視點切入的平面性構圖,賦予每一尊造像深厚的情感,巧妙的把莊重、沉穩(wěn)、嚴肅、渾厚的效果和恢弘的氣勢融入至佛像雕刻之中,細節(jié)處傳遞著輕音樂般的平和情調(diào)和抒情詩般的浪漫柔情,無不令人交口稱贊。
龍門石窟的石刻藝術之美如同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(chǎn)委員會的評語描述一樣:龍門地區(qū)的石窟和佛龕展現(xiàn)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(493-907年)期間最具規(guī)模和最為優(yōu)秀的造型藝術。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,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。
公司主營業(yè)務:河南旅游策劃,市場運營,旅游推介會,服務外包,資源對接